每次谈起中国篮球,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句耳熟能详的调侃:“谢天谢地谢亚龙,信鬼信神信兰成。”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丝调侃,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失望。这不仅是对中国体育两位管理人物的直接表达,更是球迷们对中国篮球发展历程的无言叹息。
谢亚龙因涉嫌操控比赛而被判入狱,球迷们说“谢天谢地”,这种“谢”的情感虽然带有幽默,但也是对事件深刻的无奈回应。而信兰成,则是一位并没有触犯法律的管理者,虽然他未因腐败或黑哨入狱,但他对中国篮球的影响,却可能比谢亚龙更为深远。他没有进入监狱,却注定成为中国篮球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2009年,信兰成再度上任,时任中国篮球的掌门人。那个时期,中国篮球的前景看似还有些光明。姚明仍在NBA拼搏,联赛的商业化气息也渐渐浓厚。然而,信兰成的思路却与时代的潮流背道而驰,他的策略偏向了“国家队优先”,并将所有资源倾斜给国家队。他的首要举措,就是大刀阔斧地压缩CBA赛程,从40多场缩短到30场出头。这一决定导致赛季结束后,国手立即进入国家队集训,而其他球员则只能在漫长的假期中“休养生息”。最终,国家队的球员训练得更加刻苦,而非国手则缺乏足够的训练和比赛机会。
展开剩余78%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职业联赛的发展陷入了停滞,CBA逐渐成为了“国家队的预备役”,而职业化的脚步被生生拖慢。如果将这种做法类比于NBA,这就像是让联赛每年只有30场比赛,球员如何成长?俱乐部如何盈利?
更为严重的是,信兰成将联赛的管理权交还给了地方体育局,地方官员一手遮天,投资人失去了话语权。结果,许多曾充满活力的俱乐部逐渐失去动力,企业纷纷撤资,CBA变得愈发像是一个由体育系统主导的联赛。这种看似改革的措施,实际上更加加剧了联赛的衰退。
信兰成的改革,虽有目的,但过于保守,依旧是计划经济时代那套“集体培养法”的延续。篮球早已进入了职业化时代,而他却没能与时俱进。
回想2001年,王治郅成为第一个进入NBA的中国球员,这一突破无疑是历史性的。然而,王治郅在参加NBA夏季联赛时,因与国家队的集训冲突而面临两难选择。信兰成的立场非常明确——必须回国参训。王治郅最终犹豫不决,成为了“逃兵”。舆论一片哗然,篮协宣布他“拒绝归队”,并直接开除处理。信兰成未曾站出来为王治郅的选择辩解,也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五年时间,王治郅的职业生涯最为关键的阶段被耽误,错失了在NBA站稳脚跟的机会。
姚明的情况更为复杂。从2002年起,姚明便身处NBA与国家队之间的两难境地。每年要在NBA打满82场比赛,同时还要飞回中国参加亚锦赛、亚运会等各种赛事。2005年后,姚明的脚部伤病日益加重,反复出现应力性骨折问题,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已经是带伤坚持比赛。最终,姚明在31岁时宣布退役。信兰成虽然希望姚明能够更多地代表中国男篮出战,保持团队的竞争力,但他忽视了姚明作为职业运动员的身体极限。这种“极限利用”的思路,不仅提前终结了姚明的职业生涯,也让中国篮球失去了他作为支柱的未来。
2017年,信兰成退休,接受了少见的采访时表示:“我只不过是保守了一点。”这番话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却隐含着中国篮球失去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信兰成确实做出了不少工作,比如大力发展青训体系,推行“四级梯队”和《篮球后备人才计划》,为中国篮球培养了一批球员,如赵继伟、周琦、郭艾伦等人,都是那时的成果。
然而,问题在于,青训和职业联赛是两条并行发展的轨迹。如果青训做得再好,但联赛没有活力,球员也没有足够的比赛平台,那么这些人才也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成长,无法得到充分的锤炼和展示。光有人才,没有机会,和温室里的苗木没有什么区别。
更糟糕的是,信兰成在推动CBA公司成立时,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实现“管办分离”,实际上依然保留了篮协在公司中的领导权,且拥有否决权。表面上是改革,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依然实行集权体制。
在信兰成的领导下,中国男篮创下了多个历史低谷。2009年亚锦赛,球队输给伊朗,首次丢掉冠军;2013年亚锦赛,惨败给中国台北,创下历史最差战绩;2016年奥运会,中国男篮在小组赛中五战全败;2017年亚洲杯,首次未能闯入四强。这些成绩的背后,除了球员和教练的努力失败外,更多的是行政干预、决策失误、缺乏市场思维的长期积累所致。
尽管如此,要说信兰成一无是处也是不公平的。确实,他在青训系统改革上做出了不少贡献,客观上也培养出了几代人才。他本人也并非没有努力,经常亲自到训练基地进行调研和指导。然而,篮球作为一项职业体育,单靠勤奋是无法做大的。它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发展逻辑。不能既想让球员听从指挥,又不给他们成长的空间;既想推动职业化,又不给俱乐部和投资人足够的话语权;既要成绩,又忽视球员的健康。
信兰成,或许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老干部”思维的代表,他想管一切,甚至管得过于细致,结果却把整个体系拖慢了。如今,信兰成已经离开了中国篮球的舞台,姚明在2017年接任篮协主席,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他至少代表了一种职业化、市场化的思路。
近年来,中国女篮的成绩屡创新高,频频闯入世界大赛四强,甚至冲击冠军。中国男篮虽仍在挣扎,但青年队逐渐展现出了潜力,说明篮球的基础依旧存在,问题在于曾经被错用和滥用。历史无法欺骗我们,二十年过去,曾经的判断和决定,如今已经成为深刻的教训。回看信兰成的时代,不是为了否定他个人,而是为了汲取那些教训,避免再次掉进同样的陷阱。
我们记住的不该是信兰成犯下了什么错误,而是那个时代的根本问题。官本位、过度管控、忽视市场与球员成长规律,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愿中国篮球,永远不要再经历另一个“信兰成”的时代。
-end-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