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9年的夏天,关岛岛屿沐浴在炎炎烈日下,街头巷尾人声鼎沸。岛上的居民们都踮起脚尖,望眼欲穿,期待着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经过漫长的等待,突然间,广场上响起了激动人心的欢呼声——理查德·尼克松,刚刚上任半年多的新总统,终于出现了。
尼克松一登场,毫不犹豫地开口,发出了震撼世界的一番话。这番话的分量堪比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引发了轩然大波。话音刚落,越南战争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就成了这一炸弹引爆的地方。而美国的全球霸权,也因为尼克松的这番言辞,迅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背景:遏制战略的出炉
展开剩余84%战争的结束,从来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与苏联相比,美国在冷战中的表现更为激进,展现出了强烈的进攻性。这一切的根源,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息息相关。正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后来越南战争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在那个时期,随着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不断壮大,美国开始实施了一种称为“遏制战略”的全球政策。美国深知,若任由共产主义蔓延,自己构建的“自由世界”将被蚕食,最终可能被“敌人”包围。
因此,遏制共产主义成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显得尤为迫切。全球范围内的革命浪潮涌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风潮。美国认为,这些“内部革命”已经不再仅仅是别国内政,而是共产主义扩张的温床。若不加以制止,迟早有一天,美国会孤立无援,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这种充满警告意味的言论,正是为了给美国的全球战略增添合法性。然而,美国宣扬的遏制战略,也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气氛,使得局势看起来愈发紧迫。美国极力渲染自己的处境,尽管它宣称这是自保之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真正的目标,显然是建立全球霸权。
在这一战略中,尤其是对中国的关注尤为突出。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为严峻的挑战者之一。为了遏制所谓的“中国模式”,美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力求避免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落地生根。也就是说,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亲美政权需要得到美国的扶持,而这种扶持几乎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
美国的霸权主义与“脆弱的自尊心”
美国推行遏制战略的核心,毫无疑问是遏制共产主义。然而,光有宏观战略的框架,仍然不足以促使美国采取具体行动,发动这场局部战争。事实上,在越南战争的全过程中,许多决定往往与美国决策者的心态息息相关。在某些关键时刻,历史上的“一念之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美国内部也并非没有反对声音。早在1961年,越南战争尚未爆发时,时任副国务卿的鲍尔斯就提出应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越南问题,反对单纯的军事介入。然而,美国政府在其后的几年里,选择了逐步升级战争,忽视了鲍尔斯等反对者的警告,直至陷入越战泥潭。
在1967年,仍有一些美国官员坚持停战的立场,认为越南战争并非美国的战略优先事项。然而,霸权主义的自尊心令美国无法停下脚步。美国已经公开宣称要遏制共产主义,若不能按计划推进,国家的信誉将受到严重损害,霸权地位也将荡然无存。
此时,拉斯科国务卿和麦克纳马拉国防部长提出了一个极具霸权色彩的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他们将整个世界比作一排多米诺骨牌,越南无疑是最关键的一块骨牌。一旦失去越南,整个东南亚将会陷入亲共的泥淖,甚至会影响到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希腊等地区的局势。这种紧张的理论和对中国的敌视,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决策。
多米诺骨牌理论迅速风靡美国,成为了美国加大越南战局投入的重要理论基础。1965年,美国决定增兵,派遣更多军事顾问与作战支援部队前往越南,战争的火焰逐渐扩大,最终蔓延成全面战争。
战后:美国霸权的崩塌
随着越南战争的持续,美国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战争的惨败,深刻动摇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为了支撑这场战争,美国投入了大量资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国家经济陷入危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从1965年到1969年,美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突破了4%,远高于此前的水平。
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失业率也不断攀升。美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越战的青年,感到无比的幻灭。美国政府如果不调整政策,国内的动荡与国际上的失败,几乎不可避免。
终于,在1969年7月,时任总统尼克松在关岛发表了重要演讲,宣布美国的亚洲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尼克松表明,美国将恪守在亚洲的条约义务,但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各国应当自己承担责任。换句话说,除了核威胁外,美国将不再主动干涉。尼克松的这一立场,表明美国已经承认无法再继续在越南维持霸权地位。
这一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此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曾经气吞万里如日中天的美国,不得不放弃了激进的遏制战略,改为更加保守和现实的策略。
越南战争给美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成为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滑铁卢。虽然美国在冷战中并未彻底失败,但越南战争的惨败,确实给美国的全球地位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